廣東羊大師乳業(yè)有限公司
全國客服熱線
400-8499-788
新聞詳情

羊大師:永遠不要在小事上消耗孩子,尤其是最后一點!

發(fā)表時間:2025-04-08 09:21

清晨,孩子打翻了牛奶,你忍不住斥責:“怎么連杯子都拿不穩(wěn)?”

周末出游,孩子蹲在地上觀察螞蟻,你催促:“快走!這有什么好看的?”

這些場景是否似曾相識?

我們總以為教育需要“抓大放小”,卻在不知不覺中,被無數(shù)瑣碎小事耗盡了耐心,也消耗了孩子的生命力。教育的真諦,在于能在原則性問題上堅定立場,在無關緊要的小事上學會包容。那么,家長的哪些行為,正在悄然消耗孩子呢?

1、過度糾正

當孩子寫字歪斜、畫畫超出邊框時,家長常以“標準化”名義不斷糾正。這種行為看似在培養(yǎng)嚴謹性,實則是在傳遞“你總在犯錯”的暗示。有相關研究證實:頻繁被糾正的孩子,大腦杏仁核(恐懼中樞)活躍度增高,逐漸形成“回避挑戰(zhàn)”的思維模式,甚至放棄創(chuàng)造性嘗試。

面對這種情況,家長可建立“容錯安全區(qū)”。對繪畫配色這類非原則性問題,允許孩子自由發(fā)揮,多給予肯定;對數(shù)學公式使用錯誤等原則性問題,采用“三明治溝通法”,先肯定、再指出問題,最后提供支持。

2、不必要的催促

上學前,孩子正有條不紊地收拾書包,家長卻在一旁不停催促:“快點,要遲到了!”長期在催促聲中生活,孩子容易變得焦慮,難以形成對時間的正確感知,自主管理時間的能力也難以得到培養(yǎng)。原本能順利完成的事,在催促下,孩子容易變得手忙腳亂,甚至產(chǎn)生逆反心理。

面對這一育兒難題,家長可以實施“時間顆粒度管理”策略。將孩子的任務拆解為5 -15分鐘的小單元,借助沙漏、計時器等可視化工具,把籠統(tǒng)指令換成具體安排,常用“你計劃怎么安排”引導孩子自主規(guī)劃,逐步培養(yǎng)時間管理能力。

3、忽視孩子的努力

孩子花了一下午,精心畫了一幅畫,滿心期待得到表揚,家長卻只是敷衍地說:“畫得還行,快去寫作業(yè)。” 孩子的努力被忽視,會逐漸失去對事物的熱情和積極性,甚至懷疑自己的能力,認為無論做什么,都得不到父母的認可。

家長可借助“細節(jié)賦能法”,強化孩子內(nèi)在動力。在孩子學習、練琴等過程中,具體描述觀察到的努力,如夸贊解題步驟清晰、畫線段圖的方法巧妙,或是練琴時面對難點反復嘗試的堅持。讓孩子感受到:比起結果,你更珍視他的投入與策略。

4、替孩子做決定

填報興趣班,不征求孩子的意見,家長就根據(jù)自己的意愿幫孩子報名。這看似是為孩子規(guī)劃未來,實則剝奪了孩子選擇的權利。在不斷被安排的過程中,孩子會逐漸失去自主思考和決策的能力,變得依賴他人。

家長可運用“有限選項+責任引導”法,給孩子提供選擇,如“周末爬山或逛博物館”,同時明確相應責任,如選爬山就要自己收拾裝備。讓孩子在“選擇→行動→承擔”的過程中,學會權衡利弊,培養(yǎng)責任感。  

5、比較式教育

“你看隔壁小明,這次考試又考了第一名,你怎么就不行?”這樣的比較,就像一把利劍,刺痛孩子的心。其實,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閃光點和成長節(jié)奏,過度比較不僅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,還可能引發(fā)孩子的嫉妒和自卑心理,破壞親子關系。

家長不妨用“自我成長坐標系”取代橫向對比,在學習習慣培養(yǎng)、日常生活實踐、社交互動等場景里,引導孩子將目光聚焦于自身進步,讓他們清晰感知自身成長軌跡,實現(xiàn)持續(xù)進步。

6、過分擔憂或保護

孩子想嘗試騎自行車,家長因擔心受傷,堅決不讓孩子嘗試。在過度保護下,孩子無法體驗失敗,難以收獲成功的喜悅,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得不到鍛煉,久而久之會變得膽小怯懦。

家長可踐行“安全范圍內(nèi)的冒險”育兒理念。允許5歲孩子用兒童剪刀剪紙,提前做好安全示范;鼓勵8歲孩子獨自去小區(qū)便利店購物,暗中觀察。多給孩子嘗試的機會,少些否定,傳遞陪伴與支持。

每個孩子都是一粒獨特的種子,有的長成參天大樹,有的開出滿墻薔薇。教育的本質不是修剪掉所有“不標準”的枝葉,而是提供陽光雨露,靜待生長。

所以,永遠不要在小事上消耗孩子!唯有守護他們對世界的熱情與好奇,才能讓每粒種子都綻放出自己的光彩。


分享到: